2022年夏天,当我踏入坐落加州南部圣贝纳迪诺县博物馆的仓库时,眼前的现象令我震慑不已:巨大的钢铁架上规整地堆放着一箱箱考古遗物,各类陶片、动物骨骼,乃至细微的玻璃残片都被细心地分门别类、符号明晰。藏在这些箱子里的,是上世纪80时代在洛杉矶旧唐人街(又称“罗省华埠”)考古开掘所发现的文物和材料。这些遗物时代最早可追溯至1880年,最晚至1930时代,整体距今不超越百年。
作为一名以我国新石器时代为研讨主体的考古学者,我不由心生疑问:在已有丰厚文献记载的近代前史中,为何有必要进行考古学研讨?
跟着我对洛杉矶唐人街研讨的逐步深化,答案逐步显现。
从富贵到式微:洛杉矶旧唐人街的前史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大约40万我国人移民美国,其间许多人前往加州参加铁路建造。工程完工后,不计其数的劳工涌入作业商场,开端在唐人街等城市社区或农村区域担任矿工、农业工人和铁路工人。但是,在经济惨淡的布景下,这些新移民遭受了社会和政治层面的种种压榨——他们被视为抢占本地人作业的“外来要挟”,日子习惯被以为低人一等,日子空间日益受限。1882年,美国经过了《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制止我国劳工移民进入美国,这一禁令直到1943年才得以废弃。
洛杉矶唐人街坐落洛杉矶广场南部,起源于1880年左右。开始,这儿是一些男性劳工和少数家庭的聚居地,十几年间逐步扩展,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华人社区,街区内有商铺、洗衣房、中草药铺以及蔬菜小贩的摊点,还有华人校园与会馆,充满了日子的气味。二十世纪初,这儿的华人人口到达巅峰,据估计人数在5000到15000之间。但是,跟着1882年《排华法案》的施行和市政当局的故意忽视,这一昌盛的社区逐步式微。因为唐人街归于私家产权区域,市政简直未供给任何如排污和供水等公共服务,住宅法规也形同虚设,导致社区卫生条件日益恶化。挖苦的是,这种恶劣的环境反而被用作铲除唐人街的托言。1934年,为了修建新的铁路客运站——联合车站,唐人街被强制撤除,大片区域被夷为平地,残留的修建和物件也深埋地下,似乎唐人街从未存在过。
直到20世纪80时代末,这段快被忘记的前史才从头回到人们的视界。因为洛杉矶地铁的建造需求,考古团队依照当地法令规定,对旧唐人街的一部分进行了抢救性开掘。这次开掘提示了很多与华人日子休戚相关的遗址和文物,让那些曾在此地劳动、营生的华人移民的故事再度鲜活在人们眼前。而其间一段故事,就是在此地的华人养猪和贩卖猪肉的前史。
唐人街猪骨的隐秘:揭开华人移民的饮食与生计形式
在洛杉矶旧唐人街的考古开掘中,虽然发掘规模仅限于几条街区,却出土了上万件文物。这些发现不只展示了该区域从前极高的人口寓居密度,也为咱们提示了前期华人移民的日常日子细节和生计形式。其间,很多的动物遗骸特别有目共睹。依据动物考古学的剖析,猪骨在一切出土的动物遗骸中数量最多,标明猪肉是唐人街居民的首要肉类来历。除此之外,还发现了牛骨和一些本地野生动物的骨头,显现了社区饮食的多样性。但是,仔细剖析这些猪骨的散布和品种,可以发现一个风趣且耐人寻味的现象:虽然遗址中简直发现了猪身体一切部位的骨头,但像股骨这类肉量较多、经济价值较高的部位却明显缺失。
缺失的猪骨透露了什么?每只猪的骨骼份额是固定的。假如唐人街的居民都是宰杀整只猪并自行食用,那么遗址中各个部位的骨头份额应该与猪的原骨架份额一起。这些肉量丰厚的部位缺失,标明居民或许只消费了猪的较廉价部位,而将更值钱的部位出售给社区以外的顾客,以此增加收入。
这种做法与19世纪初纽约低收入非裔美国人和移民家庭的养猪形式有所类似。其时,他们会在城市大街和空位散养猪,用废物和餐余作为饲料,使猪得以廉价生长。待猪长成后,他们将猪肉卖给屠夫,一起将脂肪、内脏和骨头出售给制造商,用于制造番笕、油脂和其他产品。这种资源最大化运用的战略,不只为他们带来了经济收益,还协助他们在极为有限的物质条件下保持生计。
唐人街猪骨的发现不只提示了华人移民的生计战略,还显现他们连续了故土的饮食传统。关于来自四邑区域的华人移民而言,猪肉一向是重要的动物蛋白来历,养猪也是人们日常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异国他乡,而这些移民连续了故土的饮食习惯,用了解的办法习惯新的环境。 一起,考古发现也引发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这些猪肉究竟从哪里来?
与今日的商场格式不同,十九世纪的美国是当之无愧的“猪肉大国”。跟着中部区域玉米农业的昌盛,工业化养猪场敏捷鼓起,很多猪肉被出产并销往全国,使之成为一种相对广泛遍及的肉类。在这个经济布景下,华人移民又是怎么获取猪肉的呢?是依托于美国工业化的肉类商场,经过购买猪肉来满意需求,仍是挑选自给自足,养殖猪只以供自用?这个问题至今鲜有深化研讨,也缺少直接的前史文献记载。
为了探寻答案,咱们采用了一项立异的科技考古剖析办法——牙结石剖析。牙结石是牙齿外表矿化的牙菌斑,由食物残渣、唾液和细菌的杂乱相互作用构成。它能保存动物摄入的细小植物颗粒,为研讨饮食习惯供给重要头绪。经过剖析唐人街遗址中猪牙结石中的微化石,咱们找到了几项重要的依据,提示了这些猪的饲料来历与养殖办法。
研讨标明,唐人街的猪饲料首要以稻壳等稻米副产品为主,一起稠浊少数麦类植物。这种养殖办法与北美其他区域的养猪办法构成鲜明对比。据19世纪末的报纸报导,北美中部的工业化养猪场以玉米为首要饲料,而加州的美国养猪户则首要运用大麦和苜蓿,有时会辅以脱脂牛奶或玉米。这标明,唐人街的猪并非依托于其时美国干流的养殖系统,而是遵从了一套一起的养殖形式。
事实上,这种以稻壳为主的养殖办法与我国华南区域的传统养猪办法高度一起。依据前史记载,华南区域的农人常将稻壳、小麦麸等谷物加工副产品,与餐余泔水混合,制成简略而高效的猪饲料。这种办法在稻米栽培盛行的区域尤为遍及,而这些区域正是许多前期华人移民的家园。
稻米的驯化可以追溯到约一万年前的长江流域,从此稻米成为我国南方的主食。几千年来,其副产品一向被用作家庭养猪的饲料资源。唐人街的华人移民明显连续了这一传统,将了解的养殖办法带到了美国,并在异国他乡成功扎根。
更让人意外的是,咱们在唐人街猪的牙结石中还发现了稻叶的植硅体。这一发现标明,这些稻米并非彻底依托进口,而是或许源于其时加州本地的稻作农业。进一步的文献查询证明了这一估测:20世纪初的报纸报导,加州萨克拉门托谷地及周边区域的华人运营着大规模稻田。这些稻田的副产品,如稻壳和稻叶,或许被出售给唐人街的养猪户。由此可见,唐人街的养猪不只是自给自足的行为,还或许是更大经济网络的一部分。这些稻田的副产品衔接了华人农场主与唐人街的养猪户,构成了一个小规模但自成系统的农业经济链条。
华人肉铺:支撑社区的多重人物
在洛杉矶旧华埠,华人不只经过养猪自给,还运营着多家肉铺,为社区供给连绵不断的食物支撑。其间最著名的要数 Sam Sing & Company 肉铺。早在1890年,这家店便已成为唐人街的重要店肆,由黄姓宗族运营。其间一位屠夫黄敦(英译:Wong Done)来自广东台山县的甘边村。
1900年,洛杉矶旧华埠的猪肉铺Sam Sing Butcher Shop(图右下)。(Security Pacific National Bank Collection/Los Angeles Public Library)
屠夫黄敦(英译:Wong Don),的相片摄于1910年,取自排华法案案子档案。
关于其时的唐人街居民来说,肉铺不只是购买食物的场所,更是一个可以依托的社区中心。在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约束移民权力的时代,许多华人移民面对身份和住址被质疑的窘境,而 Sam Sing & Company 的司理黄哲(英译:Wong Chet)为企图请求返美证的华人供给身份和住址证明。这种协助对许多人来说至关重要,乃至或许决议整个家庭能否留在美国。
更重要的是,这些肉铺一般由多位合伙人运营。成为肉铺的合伙人不只代表着经济上的参加,更意味着法令身份上的改动。在排华法案时期,合伙运营可以赋予华人“商人身份”,然后豁免法令中对劳工移民的约束。关于许多移民而言,这种商业协作成为他们在窘境中获得合法身份和经济稳定的重要途径。
华人肉铺的功用不只是供给食物,它们还像银行相同,为社区成员供给金融服务。例如,一位名为黄义(英译:Wong Yee)的河岸市蔬菜农曾将自己的积储存放在Sam Sing & Company,这显现肉铺不只是商铺,更是许多移民信任的财政保管中心。
此外,肉铺还兼具寓居功用。1900年的人口普查记载显现,肉铺的屠夫黄敦(英译:Wong Done)和黄暖(英译:Wong Nuen)都住在店肆里。此外还有两名租客黄追(英译:Wong Tue)和黄秋(英译:Wong Chew),他们每周只需付出1.25美元,便可获得住宿和膳食。这让肉铺不只是作业地址,仍是许多移民的家。
所以,唐人街的华人肉铺,不只是简略的食物供应地。它们为社区供给了作业机会、金融支撑、交际空间以及法令协助,成为一个多功用的经济中心。在排华法案的压榨下,这些肉铺协助华人社区发明了一个自给自足、互帮互助的日子系统。
大约在1881年至1910年,我国男人在洛杉矶唐人街或其邻近的围栏区域按住一头猪。(图/Lisa See Collection/亨廷顿数字图书馆供给)
病猪肉事情的本相
在研讨华人养猪的前史时,我在19世纪末的加州报纸中发现了一系列关于“华人病猪肉”的报导。这些报导带有激烈的轻视颜色。例如,1888年5月16日的《每日阿尔塔加州报》正告顾客:“维护你自己和家人,千万别买华人猪肉和猪油,避免传达疾病、瘟疫和逝世。”
更有甚者,一些西人肉铺直接在广告中着重自己“回绝华人猪”。一家名为Clauss & Kraus的肉铺声称:“咱们一切的猪都用玉米喂食,本钱最高,只要这样的猪肉才答应在咱们店出售。在曩昔五年里,咱们从未贩卖过任何华人猪肉。”
这样的宣扬对华人猪肉生意造成了直接冲击。据1890年的《旧金山召唤报》报导,白人屠夫工会经过宣扬获得“成功”,迫使约700名华人屠夫退出猪肉职业,华人屠宰的猪数量从每天500头锐减到90头。
那么,“华人病猪肉”的指控究竟是真是假?
关于“华人猪”和西人“玉米猪”的轻视性广告 。《萨克拉门托每日联盟报》(Sacramento Daily Union),第87卷,第113期,1894年7月2日。
经过对洛杉矶唐人街出土的“华人猪”和阿瓜曼萨遗址出土的“西人猪”(首要以玉米为饲料)进行牙结石成分剖析,咱们发现,两个集体的猪均存在寄生虫感染的痕迹。“华人猪”的牙结石中含有未孵化或已孵化的蛔虫卵,而“西人猪”的牙结石中则发现了蛔虫卵和感染的线虫。这标明,无论是华人仍是西人养的猪,都有或许感染寄生虫。
事实上,19世纪到20世纪初,美国的猪肉遍及存在寄生虫问题,其时多家美国报纸劝诫民众煮熟猪肉以确保食用安全。这说明,“华人病猪肉”事情并非质量问题,而是商业竞赛的成果。西人屠夫为了镇压华人同行,运用种族轻视的宣扬手法,将“病猪肉”作为进犯的兵器。
考古学:复原被忘记的前史
回到我在研讨初期的疑问:在已有丰厚文献记载的近代前史中,为何有必要进行考古学研讨?答案往往躲藏在那些未被书写的旮旯中,一张前史相片中将此表现得酣畅淋漓。
1869年5月10日,犹他州普罗蒙托里峰,“黄金长钉”(Golden spike)的典礼留念相片。下图为两位华人被隐瞒的相片细节。
1869年5月10日,犹他州普罗蒙特里峰(Promontory Summit)迎来了一场前史性的典礼。这一天,贯穿北美大陆的第一条横贯铁路——联合太平洋铁路与中心太平洋铁路正式接轨。这一豪举不只改动了美国的交通格式,更被视为工业化的标志。在典礼的高潮,一颗标志性的“黄金长钉”(Golden Spike)被钉入铁轨衔接处,标志着东西海岸的初次贯穿。人群欢呼雀跃,摄影师用镜头记载下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间。但是,在一张以白人为主的庆祝合影中,一个令人深思的细节躲藏在热烈背面:两张面孔被周围的人用帽子故意遮挡。
后来经过服饰剖析,这两人是典礼上仅有的华人代表。但是,他们的面孔被故意遮挡,这提示了更深层的社会问题:虽然华人劳工承当了铁路建造中最风险、最艰苦的作业,用炸药开凿地道、忍耐低报酬和长工时,他们的姓名却很少出现在官方记载中,更未能进入群众回忆。这张相片无声地掩盖了他们在铁路前史中的要害奉献,也暴露了前史书写的问题——那些无声者、无名者,往往被干流叙事所忽视。
在这样的布景下,考古学的含义尤为重要。它让咱们跳出传统前史记载的限制,经过物质遗存触及被忽视的人群及其日子细节。关于像华人移民这样的集体而言,考古学使咱们得以重现那些逝去的华人面孔,倾听他们的故事,感触他们的生命价值。
经过考古,咱们不只填补了前史的空白,也提示咱们:前史并非只归于书写者,而是由那些看似简略藐小的很多个别一起构成。他们的存在,不该被忘记。
【称谢:本文根据笔者受邀在首都师范大学前史学院“牙结石考古提示北美华人移民的养猪前史”的讲座内容,感谢主办单位的约请。关于考古材料的学术论文发表于American Antiquity 杂志(Wang, J., L.W. Ng & T. Serrao-Leiva. 2024. Self-Reliance and Pig Husbandry in Los Angeles Chinatown (1880–1933): New Evidence from Dental Calculus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Records. American Antiquity89: 2–18. https://doi.org/10.1017/aaq.2023.79.)】
王佳静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人类学系)
(本文来自汹涌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汹涌新闻”APP)